2018年3月12日星期一

杂记 12-3-18

  今天做了任性的事。
  挟着研讨会的余兴,我进班没教书(有啦,其中一节教正气歌),和学生谈论起这两天的话题。
  谈话中,知道他们听得不太懂,但他们总算是那么认真地听下来了,还能记下当时心里产生的疑问。这样不也很好么。
  我特别欣赏其中两个疑团:
1. 什么是在地性?在地性为什么那么重要,很多学者都在谈?
2. 大山脚文学读起来和其他区域的文学有何不同?
  我相信,总有一天,这些疑问会长出枝桠,开出鲜花的。

--

  另一段时间,学生找我倾谈。她被难以退散的黑暗包围着,求助于辅导老师后,在辅导老师的建议下找家人倾谈。
  她和家长坦白的时候,情绪崩溃了。家长算不上理解她的情况,然而父亲哭了。
  母亲问父亲:你听得懂吗?
  父亲说不懂。
  母亲问:那为什么哭成这样子。
  父亲说:看到她这样难过,我就很伤心。
  家长对她的爱,纵使不了解也选择站在她那一边的支持,是良药,给了她很大的帮助。

  我听了也仿佛有点泛泪。

--
  去年年尾在芙蓉补修一星期的课。提及某个平常话题时,老师说我有“视网膜效应”。我是有点不服气的,因为当时那个话题并没有什么值得我去“视网膜效应”的。
  然而这样的评语,多少也是成立的。
  当我遇到喜欢创作的学生,总是希望能和他们多谈一些,或是听他们多说一些。

--
  今天很奇妙,因为值得写的东西有很多。
  学生说她喜欢读日本的文学。我问她有哪一些。
  “村上春树”——“啊,我也是”
  “东野圭吾”——“啊,我也是”
  “渡边淳一”——“啊,失乐园”

  然后我问她:
  “有看过《告白》吗?电影或小说。“”有看过电影,很沉重,不过很喜欢。“
  ”我也喜欢这个作者凑佳苗。“”我会留意看“

  其实我还想推荐她芥川龙之介。
  类似的谈话,希望在接下来的教书生涯里能遇见更多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